寻回乡愁

发布时间:2004-2-6 文字大小:  打印:打印此文

“大年初一也不来个电话,你们有放假吗?大年夜都吃了些什幺?别忘了替我给孙子们一人给个红包。要让他们知道我们是中国人。”过年期间游子们打回乡的电话里,这样的对话是很普遍的内容,很多人没敢告诉大洋彼岸父母亲,我们的年过得冷清。年三十,老婆出差,远在千里之外。晚上下班回家,炒了一锅蛋炒饭,就算是年夜饭了。

放下电话,一丝淡淡但又刺骨的凄凉不由从心底涌起。不是因为新年过得冷清。而是因为发现自己竟对这冷清全然麻木了;也没想到去花点功夫,为孩子们营造一点节日的气氛。忽然意识到离母亲、离家乡、离中国好远。美国求学、谋生十数载,冲淡了早年像蜂蜜般浓厚的乡愁。童年的记忆变得好象是发生在另外一个世界的事。惟有幼时母亲不辞劳苦为我们营造的春节的愉快时光,依然历历在目:熏制腊肉时飘出的松枝烟香和肉香、压岁钱一张张新币的光泽,及震耳欲聋鞭炮声.....那是个疯狂激进的时代,急欲毁灭一切传统。但是春节却年复一年继续下去。

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不仅仅取决于共同的地域。更重要的是民族意识。几千年来,犹太人历经无数苦难,但凭借宗教的力量顽强地生存下来。中华民族靠的则是悠久的文化传统。正是这顽强悠久的文化传统,使得早年的美国华人,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生根发展。那时的华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1882年国会通过的排华法案,禁止华工来美国,并明确剥夺了华人移民归化成为美国公民的权利。

在华人聚居的加利福尼亚州,华人不能拥有地产,不能与白人通婚。种族主义势力视华人为劣等民族,并不断逼迫他们放弃其文化传统。庆贺春节便成为华人抵抗种族主义,公开宣示民族自豪感的一个重要机会。19世纪下半叶,每逢农历新年,旧金山和纽约等地的华人就把华埠装扮得五彩缤纷,身穿华服上街游行。有人甚至冒着进监狱之危险,燃放鞭炮。庆贺新春,也凝聚华人社区。新春时节,华人纷纷从矿区、农场、铁路工地涌到华埠,或探亲或访友。不能来华埠度假的人,也没有忘记春节。更没有忘记他们远在中国的亲人。1871年,一位在阿拉斯加一个煤矿工作的华工在日记中写到:今天是春节,梦里又见老父,他年事已高,不知有无御寒衣。从这乡愁的流露,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普通华工的民族意识。

在今天,阻碍我们庆贺春节的,不再是来自外界一度嚣张的种族主义,而是我们内心的麻木和懒惰。跟母亲打完电话后,立即给孩子包了压岁钱。“我们中国人”这个问题,留给他们长大以后自己回答吧。希望自己先能找得回那略带有一丝苦涩甘美的乡愁。

 

文章:“寻回乡愁”正文完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寻回乡愁》的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热点文章
    在线咨询
     开始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