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日记:开餐馆心得

发布时间:2009-4-28 文字大小:  打印:打印此文

“小本生意赚钱不容易”从开始卖饺子的第一天起,这个想法一直在我的脑子里缭绕。

7个女孩花了整个下午一共包了270个饺子,每个都经过细细地检查,确保卖相和质量。把关很严,不够好看的就当场煮了自己吃掉,颇有当年张瑞敏砸冰箱的风范。

包好的饺子被我们当自己孩子一样地一个个码好放在饭盒里冰进冷藏室,每一个都要裹上面粉以防黏在一起。

不算辛苦钱,做这些饺子的成本一共是22镑。英国物价高,几条五花肉都卖近四镑,再加上一次性的餐盒,杯子,叉子和调羹,零零总总的就花了不少。

我们又精益求精,想起饺子是干的,需要有湿的配,于是就决定免费送茶,上好的西湖龙井绿茶和成年的普洱茶饼就被我们无偿捐献出来了。

又考虑到等饺子烧熟的时间长,应该要准备点零食安抚一下排队的人的情绪,家里在当地开中国餐馆的茱莉同学就拿了很多虾片来。于是乎,东一点涪陵榨菜,西一点广东豆豉鱼的,

各种私人收藏的小菜都被捐献了出来,风头差点盖过主角饺子。而这些大江南北的风味小吃,也在异国他乡组成了一道特殊的中国团员的风景。

热情高涨

当星期一中午在自学区的摊位一摆出来,络绎不绝的人流就大大超过了我的预计。原本还担心地处偏僻的自学区客流量不大,需要到餐厅去安排一个分部招揽客源。

但是现实的情况让我大喜过望,措手不及:每隔几分钟就会有一脸兴奋的老外试探性地走到我们的摊位前,问你们是不是卖饺子,多少钱一个?我们只好专门派一个人坐镇,不停地重复说饺子马上就煮好了,请先在旁边坐一下,喝一杯中国茶,耐性等几分钟。

不多时,周围的桌子已经坐满了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和怀念家乡美食的中国人,人手一杯热气腾腾的中国茶,一片祥和气氛。

虽然说分文未入账就已经把一打一次性杯子用光了,但是看到中国人英国人像坐在鲁迅先生笔下的茶馆里互相聊天,热闹的过年氛围让我们觉得倍儿值。

措手不及

此时自学区的小厨房里已经忙得不可开交。小厨房原本只是为了煮咖啡和热三文治而设计的,从来没经历过“中国大菜”的洗礼,显得有点不堪重负。

一个小小的电磁炉被我们调到最大档,也不管负荷就把一大锅水搬上去,左等又等都不开。而饺子也遇上了大问题:分不开!一盒60个饺子码的密密实实的,解冻了以后都粘在一起。还好处理了几个以后就有了经验,派了两个细心的女孩子用手把还冰冷的饺子一个个分出来,她们手冻红了也没有一句怨言。

到了烧饺子的时候也乱成一片,主要是各方意见不统一。有人说要两开,有人说不能加冷水一开到底,此时我才发现中国地大物博,连烧个饺子全国各地的方法都不一样。最后还是遵循“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原则,无论哪种方法,只要把饺子烧熟保证皮不破就行。

饺子开锅

一阵忙乱之后,第一锅饺子总算一个个都浮在水面上了。我凑合着用一个咖啡勺,把一个个晶莹剔透,细白粉嫩的饺子小心地舀到盘子上。蒸汽缭绕中小厨房爆发出一阵双语的喝彩声:“饺子出锅啦!”“Dumplings are ready!”

第一锅饺子总算好了。来不及回味这两周以来做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和辛苦奔走,我被(应该是我端着的饺子)被一堆人簇拥着走出厨房。原本热闹的人群的注意力一下子被热气腾腾的饺子给吸引了。英国不愧为“最喜欢排队”的国家,即使等候多时也严格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排起了队。

不多时,十多只饺子就一扫而光。周围人手上的茶杯也换成了一盆饺子。

赚钱不是目的

这样的热闹境况持续了一整周,每天带来的饺子都能马上卖光。日收入18镑左右。但实际上,卖掉的饺子只是一部分,还有很多都被我们半送掉了。

有些好奇的老师学生跑来凑热闹,我们就鼓励他们试吃一些;辛苦了一个中午的卖饺子志愿者结束工作,我们就把最后一点饺子分掉,慰劳自己。

于是乎,一周下来,总收入大约50镑,扣除成本净赚28镑,远远低于我们预计的50镑。家里开餐馆的茱莉说,像我们这样半卖半送的,如果去做生意肯定不行。

可是谁说我们要做生意呢?节日的祥和气氛是给我们辛苦最大的回报。

饺子热销

记得第一锅饺子因为没有经验,有几个黏在一起,还有一点没有烧透。尝到头口的上海女孩小玲就说:“你要和外国人解释中国的饺子不是皮这么厚的,要不然他们都以为这就是中国的饺子的样子了。”

这个评论多少都让我有点丧气,为了烧的时候不容易破,我们多少把饺子皮加厚了点。还好随后英国学生吃了以后都说好吃。甚至有一个女孩第一天自己来买了三个,第二天就带了一大群朋友来卷走近20个。

我的数学老师Celia也来了好几次。第一次买了六个想带回家给家人尝尝鲜,结果拿到办公室就被其他老师“抢”光了。无可奈何的她只好第二天又来买了些生的回去。严谨的数学老师问了我好几遍烧饺子的流程,还很仔细地把我的话记下来。

在随后的交流中,我了解到英语里面也有个“dumpling”,但是没有一点和我们的饺子相同的。英国的dumpling是一团面粉团,浮在牛肉浓汤上面,糊糊的混在一起。几乎所有的英国人都说我们更喜欢你们的“dumpling”。

因为翻译的问题(真不知道为什么最初会选择这个词代表饺子),第一天来的人都是怀着“原来这就是中国饺子”的恍然大悟表情走出自学区的。

随后几天中国饺子的名声和形象就传遍了学校,结合我们铺天盖地电子邮件和橱窗海报的宣传,相信只要是在我的学校的英国人应该都知道中国饺子是怎样的了。前一天顾客的宣传带动后一天他们的朋友来买,让我们每天都应接不暇。

也许是因为我们卖的少,三个饺子被很多人当宝贝一样捧着,一小口一小口地吃。如果他们知道在中国饺子的大众化不知道会有什么感觉呢!

卖粥心得

除了饺子,我们还卖粥。

粥是前一天熬好的:皮蛋瘦肉和南瓜粥,一甜一咸,两大锅。

卖粥的时候周围就是中国人的天下了。粥50便士一碗,很多人就着咸菜榨菜的一下子就是三碗。

从端出来开始卖到锅见底的时间比加热粥的时间还短。但是大多数英国人对粥就敬而远之了,可能跟翻译也有关系。在英语里粥翻译成“porridge”,但是英语的porridge是很稠的东西,而且总是和燕麦粥联系在一起(燕麦粥是很多英国小孩的噩梦),所以对英国人吸引力不大(当然也有对什么都好奇的人敢于尝鲜)。

当我host看到我们烧的粥时候,她建议这个应该叫“soup”更合适。少数几个吃过粥的英国人反馈,这东西粘糊糊的,味道也不大。他们更喜欢我们附送的鱼干什么的。但是他们却不知粥在中国人生活中占有多大的地位!

来源:BBC中国

文章:“留学日记:开餐馆心得”正文完
《留学日记:开餐馆心得》的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热点文章
在线咨询
 开始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