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国外与川菜的情结

发布时间:2008-6-18 文字大小:  打印:打印此文

我,是个馋人。从小就被周围的朋友就这样定义着。从小时候和邻家小孩抢棒棒糖到以尝遍天下美食为理想的过程中,这个“馋”字,一直伴随着我,主要也是因为我对“食”有着独到的偏爱和挑剔。我来自东北,在国外久了对于美味佳肴的渴望就越来越深,这边的饮食搭配和结构实在与当年在国内养成的习惯大相径庭,看着它总让人难题提起胃口,远不如中菜色、香、味、意、形那么的神乎其技,面面俱到。

不知不觉在国外也待了6年,不敢说全部,大部分奥地利特色小吃也是试过了的。而对于维也纳的中餐,却令我有些失望。几年来,通过观察,让我对维也纳中餐馆下个结论--千篇一律,每一个中餐馆炒的菜几乎都一样,什么八宝辣酱、香酥鸭、春卷、酸辣汤,就看吧,无论大小就这几个菜,真应了中国一句古话“万变不离其宗”。有时候心血来潮和一些餐馆的老板闲谈扯起这个话题,大家都说“是为了适合外国人的口味”,拜托,中餐馆总要考虑考虑我们这些对中国饮食文化有着特殊“情节”的旅奥华人嘛。

忽一日,听吃友提起在维也纳十区有一家川菜店,味道不错,而且正宗,值得一试,店名为“东来香”。嚯,“紫气东来,川味飘香”报纸上就见过,好诗意的名字。一向充当“文人墨客”的我,冲这名字也决定要尝它一尝。还别说,我对川菜也是小有研究:川菜,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素来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声誉,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川人自古“好辛香”,喜欢辛辣味的食物。因此,川菜凭着自己得天独厚得优势化出了麻辣、酸辣、椒麻、麻酱、蒜泥、芥末、红油、糖醋、鱼香、怪味等各种味型,它取材广泛、调味多样、菜式适应性强。但是真正能做好的,无不需要精湛的厨艺,和对菜式的执着与了解了。

沿着1路地铁,下车转个弯,很快就找到“东来香”。店内恬静清新,几株错落的绿叶插在瓶子中陪着数张叠成“中式塔尖”的餐巾纸立在餐桌上,白墙上一张书着“雅室兰香”的条幅,整个店的装修给人一种置于蜀中小筑的感觉。店老板冯师傅热情的招呼我们,并递上了菜单。打开一看,什么鱼香茄子、回锅肉、鱼香肉丝……特色川菜应有尽有,冷的、热的、荤的、素的、还真让我有点目不暇接了。水煮肉,是我最偏爱的川菜,当然要点,其他人也点了自己喜欢的菜肴。不一会,菜齐了,提鼻子一闻,一个响亮的喷嚏,嘿,这辣味,地道。抬眼一看,色泽鲜艳,从视觉上就刺激着我的味蕾,口水在嘴里翻滚着。等不及了,我们一帮人齐下筷子,本着“稳、准、狠”的原则,开吃了。

说这水煮肉吧,上面红艳艳的一层辣椒油,晶莹剔透。掩盖着零零散散的辣椒和花椒,四周的绿菜叶环绕着这红红的大太阳,也让人想到绿叶配红花,不仅色泽艳丽夺目,欣赏之下,让人总感觉这菜正在用整颗心热情似火地招待自己,给人莫大的满足感,就让人跃跃欲试!回想从开始尝试,直到爱不释口,慢慢习惯了它特有的辛辣,尝试纯正的风格,却愈发的不能放弃了,有时甚至挑剔起不够辣来了。每吃川菜,必点水煮肉片,总是和朋友在那大碗里不停地捞着肉片和青菜,相比之下,青菜就更辣了,而且似乎辣到了骨子里,让人对它又爱又怕。我好吃,也爱做,正为不知道如何烹调水煮肉而苦恼时,恰巧走进了“东来香”,自然要向师傅请教一番:将瘦肉切成片,再将肉片用淀粉和盐淹起来,搅拌均匀。接下来,锅里留油少许,把洗净的蔬菜倒入锅中炒熟,另盛一边。把之前淹好的肉放在麻辣的汤中煮熟,“水煮肉”的名字,就是从这道工序而来。最后,把肉放在之前炒好的蔬菜上,放上四川特有的干辣椒,花椒等佐料,再浇上滚油,点缀上香菜,基本上就齐活了,吃上一块,肉是又嫩又滑又软,带着咸辣麻的香滋味,而青菜也吸收了各种营养,同样好吃。不过烧菜都是这样,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一向挑剔的我,就这样被川菜折服了。

冯师傅是一个不善言谈的人,脸上总带着给人亲切的微笑。他本身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四川人,小时候行了中国传统八拜大礼拜师学艺,才成就了一手烧川菜的本事,后辗转来到了维也纳。他喜欢做菜,称之为火的艺术。经他的手,连奥地利现任总理古森鲍尔也赞不绝口。就像他说的那样,希望给每个来到店里吃饭的客人一种回到家的感觉,而家的感觉,也正是我们这些漂流在海外炎黄子孙所需要的。

来源:中国侨网

文章:“身在国外与川菜的情结”正文完
热点文章
在线咨询
 开始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