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 要忍受孤独

发布时间:2012-10-24 文字大小:  打印:打印此文

    记得我在上小学的时候,课余的一大乐趣便是听外祖父讲他的留学故事。外祖父是本世纪初赴德国勤工俭学的留学生。他常常是翻开一本世界地图册,告诉我当年他如何坐西伯利亚铁路辗转周折抵达柏林,如何在德国学习电气技术;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迫近,他又如何从海路离开欧洲,绕道印度洋再回到祖国。事实上,外祖父是我现在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启蒙老师。我最早的关于世界历史、世界地理、国际关系的知识,都源于他的故事和那本世界地图册。

    现在,当我在北京大学的明亮教室里,给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讲授国际关系课程的时候,当我一次又一次地登上国际讲坛,向外国人士讲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的时候,我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实现一种精神回归,仿佛时空已经不再有更多的影响,我和外祖父虽已分属天上人间,但在精神上却仍然相通。

    我们这几代中国人,都是带着振兴中华的使命走出国门的。只是在世纪之初,中国对世界了解太少,而且国家积弱太多,中国人在国外备受歧视。而当我们这一代走向世界时,中国已是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是一个经济增长令全世界瞩目的国家,是一个核大国。沧海桑田,几多变迁,物质上的不少东西变了,但精神上却始终有一条为中国强盛出力的信念贯穿。究其变与不变的动因,其中一个有着强大生命力的历史运动就是近百年来中国的留学运动。

    这个伟大的历史运动,实际上是几百年来经济全球化的大历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历史过程中,中国是后来者,而且是被西方列强用武力推入的。因此,当中国人在参与这个运动时,常常有着一种历史自觉,即一切为了祖国的强盛。

    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运动中,最令人钦佩的是那些既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能够紧跟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轨迹,又甘于寂寞,埋头苦干的人。在他们身上,往往可以看到中西文化优点的融合。最近,北京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和北大历史系合作,进行了一项对40年代留美学人采访并汇集成口述历史的工作。这批被采访的老留学生,现已多过耄耋之年。他们中的不少人,归国于50年代初期,是共和国科技发展的先驱和功勋人物。但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他们也历经风雨。这些深受中西方文化熏陶,又在特殊的生活环境中锤炼过的前辈们在谈及自身经历时,往往会说这样一句话:“我和祖国共患难了。”这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寄托,一种自我交代。

    今天,当我们在国内或在异国见到一批优秀留学人士并聆听他们的心声时,也常常会感受到类似的境界。一位在美国已将科研工作做得出类拔萃的青年朋友告诉我:“最不容易的事是学会忍受孤独。”我怦然心动,这句话包含了对成功的反思,对留学运动的深刻认识,对人生自我完善的追求。

文章:“出国留学 要忍受孤独”正文完
热点文章
在线咨询
 开始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