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学校 刘馨泽
指尖划过屏幕,那些标注着 “清华学霸的一天”“初三逆袭秘籍” 的短视频总会跳出来。画面里的少年顶着利落的发型,在晨光里翻开错题本,屏幕上浮动着精致的字幕和进度条,连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都经过后期处理,像一首规律的白噪音。科技给这些“学霸日常”镀上了一层滤镜,可当我们透过屏幕往里看,看到的究竟是学习的真相,还是被算法精心编排的幻象?
这些视频里的“高效学习”总带着一种不真实的流畅。有人用倍速镜头展示“一小时刷完一套数学卷”,却没人告诉你暂停重算的二十次;有人对着镜头展示“睡前十分钟背完50个单词”,可那些被剪辑掉的卡壳与遗忘,才是记忆的常态。科技让剪辑、滤镜、字幕成为随手可得的工具,把学习这件充满挣扎的事,包装成了一场完美的表演。我们盯着屏幕里“毫不费力”的学霸,渐渐忘了自己啃一道物理题时抓耳挠腮的样子,才是学习本来的模样。
更微妙的是,算法总在推送“最吸睛”的片段。那些“边吃早餐边背古诗”“走路时听英语听力”的镜头,悄悄暗示着“优秀就该无时无刻不在学习”。于是有人开始模仿,吃饭时举着手机拍“沉浸式刷题”,却忘了食物的味道;睡前摆好书本拍 “挑灯夜读”,实际拍完就放下了笔。科技放大了那些戏剧化的瞬间,却模糊了学习里最珍贵的东西 —— 专注时的沉默,思考时的停顿,甚至是暂时放弃的坦然。
当我们习惯了隔着屏幕观察 “别人的学习”,很容易陷入一种认知的错位。会觉得自己的书桌不够整洁,不像视频里那样摆满精致的文具;会焦虑自己的进步不够显著,没有达到算法剪辑出的“逆袭速度”。可学习从来不是一场可以快进、剪辑、加滤镜的视频,它是草稿纸上反复涂改的公式,是错题本里晕开的墨迹,是抬头望向黑板时眼里的迷茫与突然亮起的光。这些不完美的瞬间,恰恰是学习最真实的肌理。
科技让信息传播变得轻盈,却也让我们更容易触碰表面的泡沫。作为每天刷着短视频的少年,我们该学会在流畅的画面里找到停顿的思考,在精致的包装下看到真实的成长。毕竟,真正的学霸从来不是镜头前的表演者,而是能在无人注视的深夜里,依然愿意和一道难题死磕到底的普通人。当我们看透了那些科技编织的幻象,才能更踏实地走向自己的书桌,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书写真实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