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让孩子“自强”的教育方式

发布时间:2011-10-18 文字大小:  打印:打印此文

  美国孩子同样重亲情

  很早以前,就听国内的朋友说过,美国家庭里,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如何如何冷漠,连一家人一起出去吃个饭,也要AA制。

  我在美国这些年看到,这是一个很深的误会。也许我看到的只是一部分美国人家庭的情况,不全面,不能代表美国?

  美国是移民国家,不少的家庭观念也很浓,像意大利,爱尔兰,犹太人德国人他们很重视家庭,只是在经济上,他们都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所以给大家造成一个“冷漠”的印象。

  美国父母可能不像中国父母那样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他们更侧重是让孩子健康乐观,和健康人格性格、意志“鼓励创新”。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更不会替孩子安排未来,即使想安排,在方式上,都比较注意,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说白了,美国父母不是孩子的靠山,而是他们的精神支柱。

  而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成长的孩子,对父母也是很体恤的。尽管小时候,父母对孩子很“残忍”,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西方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但是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后,他们就会感谢父母对他们的教育和培养。

  自己不吃饭,那就活该挨饿

  有一个中国留学生小伙子大卫,毕业后在美国娶了洋媳妇结婚生孩子,大卫的妈妈也从中国到纽约跟他们一起生活一段时间,作为奶奶,自然是对孙子疼爱有加。没过多久,洋媳妇与中国婆婆之间对孩子的不同教育就开始有矛盾了。

  一天中午,孩子在吃饭时耍脾气,洋媳妇就说,不吃就算了,晚上也不要吃,2岁多的小混血也很倔强,不吃就不吃。于是到了晚上,洋媳妇让中国婆婆做了几样中国特色的菜,其中还有混血十分喜欢的糖醋里脊。洋媳妇把桌子布置很漂亮,各样餐具备起,晚餐开始了,小混血忘了中午说过的话,问妈妈怎么没有他的餐具?

  洋媳妇说:“你中午自己不吃的,还说了晚上也不吃的,说话要算数。”

  中国婆婆一听,当时也没当回事,她认为,洋媳妇顶多就是吓吓孩子,哪会真的那么狠心不给孩子吃饭,于是也没说什么,就招呼儿子媳妇一起吃饭。可是,中国婆婆吃到一半,发现孩子虽然可怜巴巴地站在一旁很久了,但洋媳妇依然不为所动,还是没有叫孩子上桌吃饭的意思。这下,中国婆婆开始心疼了。她赶紧拿了盘子,给孩子装好糖醋里脊,端给孙子。

  洋媳妇见状,马上制止:你别管他,中午是他自己不想吃饭的,还说了晚上也不吃。说话要算数。饿了也是他自己的事。饿几次,他自己就知道了。

  中国婆婆听了,眉头直皱:你们这不是虐待孩子吗?饭都不给他吃。

  洋媳妇回答说:不是我们不给他吃,是他自己不吃,后果当然由他自己负。

  中国儿子大卫也劝妈妈:妈,您别管了,这小子不好好吃饭,是该让他吃吃苦头了。

  中国婆婆不想和儿媳妇当面闹僵,只好作罢。

  大人们回到桌子上吃饭,小孩仍然在角落里可怜巴巴地看着大人们吃东西,嘴里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开始孩子还坚持,要求妈妈给他吃,无效,就哭,大声哭,还是没用,一顿饭就这么吃完了。

  到了晚上快睡觉的时候,孩子饿得肚子咕咕叫,知道不吃饭就得挨饿,这滋味真不好受。于是主动跟妈妈道歉,承认自己不对,不该闹脾气,以后一定好好吃饭。现在能不能先给他一杯牛奶喝,因为他实在饿极了。

  洋媳妇倒了一杯牛奶给孩子,孩子喝完之后就乖乖睡觉了。从那天以后,这孩子吃饭每次都表现很好。

  其实,从这件事就能看出中美家长教育孩子的大不同。

  美国孩子吃饭,弄得满脸满身,家长也不管,而且美国孩子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天中午就在学校吃午饭,孩子怎么吃,家长一无所知,也根本不问。

  美国家庭吃饭,桌上摆几样菜,孩子想吃哪个就吃哪个。几乎所有的美国孩子都不喜欢吃青菜。美国父母尽管也知道青菜的营养价值,但绝对不会强迫孩子吃。美国孩子吃饭,一说吃饱了,就可以放下刀叉,甚至离桌。美国人在吃饭这件事上的态度和作法,体现了美国儿童教育学的一个核心目标:培养孩子独立思维的能力。

  孩子吃饭,必须自己决定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如果明明没有吃饱,为了贪玩而不再吃了,那么过一会儿他挨饿,他就自作自受。美国人爱说,犯错误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学习过程。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从小懂得,自己有能力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不想吃就说不想吃,吃饱了就说吃饱了,他们对自己有充分的自信,也知道父母对他们有充分的信任。

  自己的社交问题,自己处理

  麦克先生有一个可爱的儿子叫马克,马克有一辆非常漂亮的自行车,社区里的小朋友都非常羡慕他,总是希望能借他的漂亮自行车骑一骑。可是马克非常爱惜这辆车,不舍得借给小朋友们骑。因此,每当马克玩自行车的时候,他都是独自玩,因为他怕小朋友们缠着他借车。

  久而久之,社区里的小朋友们都不喜欢和他一块玩了,大家也不和他交换玩具了。

  过了一阵,马克对自行车的新鲜劲过去了,他开始想念和小朋友们一起疯玩的感觉,他甚至愿意把自行车借给大家骑。可是,孩子们似乎也记仇,大家都不再愿意和他一起玩了。

  马克没有办法,只好跑回家跟麦克先生说:小朋友都不和我玩了,爸爸能帮我去跟小朋友们说一声吗?我愿意把自行车借给大家骑,我也想玩杰弗瑞的小火车,想和大家一起捉迷藏。

  麦克先生听了之后立即拒绝了他的要求,说:马克,你已经是一个小男子汉,自己犯下的错,要自己去承担,要自己去解决问题。你可以自己去和小朋友们商量,一次不行,就多试几次,大家会原谅你的。

  结果,马克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能灰溜溜地跑到小朋友当中去,给大家道歉,请大家重新接纳他。后来,小孩子们又玩成一伙了。你骑我的自行车,我玩你的小火车。

  相比之下,中国家庭就很不一样。孩子在外面被排斥,或者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中国父母第一个反应就是:谁敢欺负我们家孩子,我们找他算账!

  大人们过多地参与孩子的社交问题,很容易造成孩子的社交能力差,不知道怎么处理人际关系问题。这根源其实还是父母不懂得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不能说美国的教育都好,都成功,但是,他们教育孩子的很多理念都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在中国,我们经常看到,父母带着孩子出去公园玩,小孩子玩得兴起,就难免摔倒。这个时候,中国的父母,一般都会赶紧跑过去,一边扶起孩子,一边嘴巴里还会叨念着:乖宝,疼不疼?不哭不哭,妈妈给你买好吃的。

  在美国,家长却不是这样。他们看到小孩摔倒,很少有去扶的,就算孩子哭得再厉害,他们也只会在一旁鼓励:好孩子,自己摔倒的,自己爬起来。

  这个比喻虽然老套,但却非常经典,从中可以看出中美父母教育孩子的不同之处:中国父母习惯为孩子代劳,舍不得孩子吃苦;美国父母,则鼓励孩子自己的困难自己面对。

文章:“美国让孩子“自强”的教育方式”正文完
《美国让孩子“自强”的教育方式》的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热点文章
在线咨询
 开始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