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需求推动留学热 不要一窝蜂

发布时间:2008-3-28 文字大小:  打印:打印此文

留学,无疑是2008年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很多专家提醒家长们要冷静,不要“一窝蜂”。但是为什么还有很多家长义无反顾地为孩子选择出国道路呢?而且从实际情况看,这些家长来自各个层面,公务员、私营业者、外企管理者,其中不乏社会精英。如果留学真的有那么危险,为什么这么多精英人士仍然把留学当作孩子教育的最佳选择呢?

近年最大规模的留学浪潮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那时的留学多少带着一点点“外国月亮比中国圆”的盲目自卑。随着国家的发展,留学已不再是镀金的途径,不再是高薪的保证。但是到了2000年后,留学经过短暂调整迎来了新的高潮。在家长一窝蜂选择留学的背后,有着深层原因。

选择留学最深层的原因是全球化条件下,有能力的家长意识到国内教育资源的不足,选择更为优质的海外教育资源。国内高校从1998年进行大规模扩招,自扩招以来,中国每年普通大学本专科招生人数已从1999年的160万人增加到了2004年的447万人。在大规模扩招的同时,高等学校本身的规模也在快速增加,大学数从1999年的1071所,增加到2004年的1731所,大学教师也增加了1倍。高中、研究生教育同时也在扩大,高中生在校生也翻了一番,从1999年的1049.7万人增加到2004年的2220.4万人;研究生也扩大了2.5倍。

在这样大规模快速扩招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最明显的就是师资力量的发展与学生人数发展的不同步。在中国,教育资源是稀缺产品,只要招生规模放开,就会有足够的学生投入进来。但是教师和教学体系是很难快速发展来适应这种学生人数快速增长的。某种程度上来讲,我们的高等教育,在扩招后由于师资建设的滞后,被稀释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海外大学的积极扩张,以学生为导向的传统和相对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保证了海外大学的相对教学质量。根据2004年对美国200余所大学的调查,美国高校任职教师94%以上具有博士学历。同时海外高校还提供了更为灵活的学分制和转学、转专业的机制。

除了教育产品,教育资源的优势之外,出国留学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改革开放之后,国内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具有很强消费能力的阶层。尤其是近年,居民财富不断增加,消费观念也有所改变,从过去认为教育是义务的,到现在的教育是一种产品、一种投资的意识。海外大学每年学费10余万元,固然不菲,但国内高校陆续开始收费,每年学费、住宿费、生活费也要五六万元,差距在不断缩小。而且随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提高,中国居民消费海外教育的能力,也有了极大的提升。

(哈尔滨日报)

文章:“专家提醒:需求推动留学热 不要一窝蜂”正文完
热点文章
在线咨询
 开始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