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因人而异

发布时间:2007-5-23 文字大小:  打印:打印此文
送子出国,谈何容易,家长要承受金钱和情感的双重苦忧。但就是这样,他们仍然义无返顾地把孩子送上征程,这当然不会是一种冲动之举,他们的算盘珠子肯定已反复拨动过,认定这绝对是一桩利大于弊的事情。
  
  “早出去”是相对于传统的出国留学----大学毕业后出去而言的。许多家长在孩子的中学甚至小学阶段就把他(她)送出国,理由是:有利于语言尽早过关和对当地社会的适应和融合。人们常说越小的孩子可塑性越强,在语言、文化观念等等方面更易入乡随俗,而比较大的孩子逐渐趋向定型,想让他有所改变,所花费的气力就很大了。
  
  先说语言方面。根据专家的研究观点:幼年、童年是人们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一种语言环境中生活,几乎在游戏中就能掌握这种语言,完全没有成年人面对外语的那种“攻关”的艰辛。语调、味道可以做到很纯正,他们和外国人通电话,对方可能根本听不出他们是在国外出生的人;反之,十几岁后,母语的烙印深厚起来,对外语的掌握难度就越来越大,到成年之后,无论下多大功夫,再想讲一口不带口音的外语,已经是很难做到的了。不少老华侨,青年时代来到国外,因为失去了语言过关的最好时机,现在几十年了还说不好英语。在许多国家的唐人街,你会听到这样的对话:“你是坐‘太克西’(TAX-I,即出租车)来的吗?”“不是的啦,我是‘抓’(DRIVE,意为驾驶)车来的啦,怎么也找不到‘趴’(PARK,意为停车)车的地方啦。”这种发音,让人听着很滑稽。但他们的英语程度一辈子也就这样了,再怎样下功夫,成效也不会很大。这是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的关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对人才的国际交流能力越来越看重。正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掌握一口纯熟的外语,以获得比国内升学大学生更强的竞争力,很多家长不惜血本,把年幼的孩子送出国去。显而易见,中国已加入WTO,随着进一步的开放,对外语的掌握就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薪金。
  
  再说说“融入”的问题,这也是许多家长把孩子早早送出去的一个动因。如果一个学生完成学业后打算回国创业,那么另当别论,但如果计划长期在国外发展,就必然有一个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相融合的问题。一个人到了成年阶段,随着本民族的文化积淀越深,就越难与国外社会相融合,心理上的隔阂很强烈,而在孩子阶段,人与人最没有距离感,所以早出去有利于尽快适应当地环境。
  
  不过,针对国内愈演愈烈的留学低龄化倾向,教育界人士也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指出:国内的基础教育十分突出“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它能为学生学业的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点在世界上是得到公认的。如果过早地将孩子送出去,中断了“双基”学习,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不利于孩子今后在更高层次上的学习。因此,为了让孩子在国内打好知识的基础,尽量晚一些送孩子出去,这样,可以以我们在知识上的优势来弥补语言上的劣势。
  
  除此之外,出去早的孩子由于在国外的时间相对较长,安全隐患增加了,花费也必然较大,相对于高中毕业后出去读研究生,家长可能认为后者经济上更划算,安全上也更稳妥。
  
  笔者认为,在早出去和晚出去的问题上也要因人而异,根据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而定。看家长更看重什么了。如果看重尽快地适应语言、融入当地社会,家庭的经济条件也足够好,就可以早些把孩子送出去;如果更多地考虑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考虑学生的人身安全,最好是在高中阶段,孩子的思想成熟些再送。



文章:“出国留学因人而异”正文完
  • 上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在线咨询
     开始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