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策的延续下,美国国务院加强了对申请人背景的审查,尤其是部分敏感专业(如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航空航天)的申请可能面临更严格的审查。
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对部分中国高校(如北航、哈工大)毕业生及特定研究方向的学生实施签证限制。
此外,美国加强了社交媒体审查,要求申请人提交社交媒体账号信息,过往言论若被判定有“安全风险”(如涉及敏感话题),可能导致拒签。除中国外,对俄罗斯、伊朗等国的学生签证限制也可能推高整体拒签率。
美国经济复苏面临不确定性,部分政策可能倾向于保护本土就业,间接影响对国际学生毕业后留美工作的限制(如H1B签证配额紧张、OPT政策调整),导致签证官更严格审查学生的“真实留学目的”。也就是说,他们要确认你去美国真的是为了学习,而不是有“移民倾向”。
签证官会更严格评估申请者的“回国约束力”,如家庭、财产、职业规划等。若被认为有移民倾向,可能直接拒签。
此外,经济通胀背景下,部分申请人也可能因资金证明不足或来源不明确被拒。
根据《Open Doors 2024》的数据,2023-2024学年,在美国际生人数再次上涨,突破110万,达到1949年以来的历史新高峰。来自印度等国家的申请数量激增,成为美国最大国际学生群体(占比29.4%),这也可能促使签证官在审查时更“谨慎”。
美国移民局通过SEVIS系统加强了院校资质审查,部分学校因资质问题(如“野鸡大学”)被移出可签发I-20的名单,连带也影响了相关申请人。
如材料准备不充分、DS-160表格填写错误、材料造假或隐瞒信息(假存款证明、假成绩单等)、面试答不上问题(回答与材料矛盾、语言能力不足、过度紧张等)引发签证官怀疑,或者之前在美国有黑历史,都会影响签证官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