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本科留学申请的道路上,众多学生与家长受困于一些认知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影响申请的最终结果。接下来是美国本科申请的 12 个常见误区,助力大家破除思维迷雾,平稳度过申请季。
多数学校申请截止日期并非最后的考试时间。以 2022 年 9 月入学的正常录取为例,申请截止日期多为 2022 年 1 月 1 日,但并非必须在该日期完成最后一次刷分。申请人需确保在申请截止日期前,除 TOEFL 成绩外的其他材料全部寄出,TOEFL 分数可稍晚寄达,但必须在院校评审申请材料前送达。
其一,部分申请者受国内教育体制影响,认为成绩必须名列前茅才能进入美国名校。实则不然,美国本科录取是全方位的综合实力考量,即使高中排名中等的学生也有被顶尖名校录取的机会。其二,一些申请者对 TOEFL 分数存在过高要求,认为只有达到 105 分甚至 110 分以上才有可能被名校录取或获得奖学金,然而,哈佛、麻省理工、耶鲁等名校录取的中国学生中,有部分 TOEFL 成绩刚过 100 分。这些顶尖学府的录取政策具有灵活性,对于优秀学生可能不受某些分数限制,甚至在没有 TOEFL 成绩时也可能录取。其三,对 SAT 的误解。当下许多大学实行考试可选政策,但学校仍可能对这项成绩予以重视。不过,并非不提交 SAT 成绩就无法申请,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是否提交。
一些申请者过度依赖排名,一心只想申请前 10、前 30 或前 50 的学校,却对自己的综合实力视而不见。美国本科教育以通识和素质教育为主,学校间的教学质量差距并非排名所呈现的那样悬殊。全美 3000 余所高校中,前 100 所都是杰出院校,前 300 所也堪称优质学校。申请者应依据自身综合实力合理选择学校,而非盲目追求排名。另一些申请者则存在严重的名校情节,例如非哈佛、非常春藤盟校不去,否则宁愿留在国内读大学。倘使申请成功,固然可喜可贺;但若因执念而放弃其他机会,也绝非明智之举。美国本科教育相较于国内教育,在挖掘个人才华与潜能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对个人发展极为有利。
除综合性大学外,美国还有大量文理学院。部分申请者认为学院不如大学优秀,对文理学院不屑一顾。实际上,文理学院的教育质量不容小觑,其以小班特色教学为亮点,班级人数通常在十人左右,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远超综合性大学。像 Williams College 和 Wellesley College 这样的优秀文理学院,在不少美国人眼中,其本科教育是超越哈佛耶鲁的绝佳选择。
不少申请者耗费大量精力去寻找名人撰写推荐信,然而,对申请者不了解的名人并非理想推荐人。一般来说,学校要求的一份 School Report,即校方对申请者的评价,可由校长、升学顾问(国内中学一般未设此职位)、年级组长或班主任担任;此外还要求两封 Teacher Evaluation,即任课老师对申请者的评价。许多成功申请者并未获得名人的推荐信。名人推荐信虽能作为补充,但绝非必要条件。
此类申请者往往了解到一些成功被美国名校录取的学生的分数情况,便据此片面地得出乐观或悲观结论。比如,得知某被哈佛录取的学生排名 2%、TOEFL 成绩 109 分,便认为自己排名 1%、TOEFL 成绩 110 分也定能被哈佛录取;又如,听说某耶鲁学生 TOEFL 成绩 115 分,因自己只有 105 分便不敢申请。必须认识到,单纯对比分数是片面的,需全面比较综合素质,然而,录取委员会所依据的综合能力难以精确量化,仅凭成功申请者的分数等信息而未见其全套申请材料(尤其是 Essay),无法轻易判断自身与对方的实力差距。
Essay 写作若平庸则无从出彩。许多申请者运用精彩的中国典故或传奇人物故事,可由于文化差异,这可能导致理解障碍,表述能力欠佳的申请者需谨慎使用。再者,部分申请者想法过于奇特,若奇特到令人费解,那对录取并无益处,毕竟录取委员也是普通人。
出于爱子之心,家长的关爱虽可理解,但过度参与实则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申请阶段,家长 “包办” 孩子的课程与活动并不可取。家长应是辅助者,而非决策者,需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具体而言:
在准备阶段,家长应与顾问老师协同辅助学生,就学生的托福 / 标化成绩、活动完成度、时间管理、心理变化等方面保持良好沟通。
在选校阶段,家长与顾问可提供信息与建议,但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检索学校信息的能力,鼓励学生阐述选择或放弃某校的理由。
在选专业阶段,家长希望孩子学商科等专业是出于好意,但孩子是否热爱才是关键。倘若孩子对所选专业无兴趣,未来学习之路将困难重重,因此家长需慢慢引导,尊重孩子的选择。
在文书写作阶段,部分家长过度干涉,对文书提出过多个人意见,而顾问因更了解学生与学校,更能精准把握学生特质,使文书脱颖而出。家长过度参与会使文书难以展现学生真实优势。
总之,家长在申请中应适度参与,把握好度,避免适得其反。
无论是否出国留学,参加高考都有诸多益处。如今,不少美国大学认可高考成绩,可为申请者省去诸多麻烦。即使不留学,高考也是进入国内大学的重要途径。
有人认为,若未获得奖学金或未被名校录取,签证申请将困难重重。实则不然,只要家庭资金充裕,能向签证官证明这笔教育投资合理且回报可观,签证难度便与其他签证申请人无异。关键在于说服签证官申请者无移民倾向,留学目的纯粹,学成后定会回国。
这种想法看似节省了准备托福的时间,实则不然。英语基础薄弱难以适应美国大学学习,仍需先学习语言,往往需花费半年甚至一两年时间,并未真正 “节省” 时间。虽在英语环境学习英语有优势,但也存在隐患与缺点:
隐患:英语能力不足时,学生在美学习与生活可能面临困难,若无法适应,可能产生诸多不便甚至悲剧。
缺点一:在美国学习语言的费用远高于国内。
缺点二:签证通过率降低。尽管赖斯法案规定签证官不应歧视赴美读语言或排名靠后学校的学生,但不可否认,此类学生的签证通过率低于攻读正式大学课程的学生。
缺点三:这类学生往往在完成语言学习后就读于不太知名的美国大学,错失了进入名校的机会。美国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极为看重毕业院校,名校毕业生在职业起点上更具优势,若自身有实力却放弃努力,是对前途的不负责。
有学生和家长认为,收到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等名校的面试通知意味着受到青睐,事实并非如此。部分学校在大城市设有校友,会安排校友面试申请人,只要可能,学校会争取面试每一位申请者。因此,收到面试通知并不代表获学校青眯。实际上:
面试表现佳的学生会获得较好面试报告,表现差的学生则反之。但面试好的学生也未必能被录取,曾有学生在普林斯顿校友面试后,虽面试人表示会录取,却仍被拒。
面试差的学生大概率失去录取机会,因优秀申请人众多,实力难分伯仲,面试差的易被淘汰。目前,美国前 20 的大学正增加在华学生的面试机会,面试结果对申请愈发重要。
现如今,美国本科申请者渐增,竞争愈发激烈,明晰这些误区对申请至关重要。学生与家长要依据自身实际,理性规划申请,以提升申请成功率,开启美国本科留学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