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留学授课型硕士可以转研究型硕士吗?

发布时间:2025-09-18 12:22

近两年,澳洲留学趋势回暖——大量留学生进入澳洲!随着赴澳留学的人数恢复增多,澳洲政府对于相应的留学政策、签证政策等都做出了相应的调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出去读书,不再仅限于所谓“镀个金”,就是读授课型硕士——更多的人选择读研究型硕士,甚至博士——为了让自己的学历有更高的含金量,以便留在当地或者回国更好找工作。那么,如果先申请去澳洲读了授课型硕士,之后可以转研究型硕士吗?可以!那,要注意什么呢?

一.授课型硕士vs研究型硕士

不少同学读完本科之后计划再读一个Master,澳洲其实有两种不同类型的master,分别是授课型硕士(Master coursework)和研究型硕士(Master research)。不少同学都分不清这两有啥区别?今天就为大家从课程设置、课程时长和申请渠道等方面介绍一下授课型硕士(Master coursework)和研究型硕士(Master research)的区别。

授课型硕士(Master coursework):日常以导师授课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就业为导向,课程设置为澳洲就业市场需要而设。获取学分的方式除了学习课堂知识,还需要完成assignment、考试和实习等,最后通过提交论文或参加毕业考试获取硕士学位。

例如:墨尔本大学Master of Laws(MOL)、新南的Master of Commerce(MOC)

研究型硕士(Master research):以科研为导向,对于某项课题进行专门的研究,学生在导师带领下独立完成课题研究,毕业后可升读博士继续深造。

例如:新南的Master of Philosophy(MPhil)Commerce&Economics、莫纳什大学的Master of Engineering Science(Research)

课程时长:

授课型(coursework):1-2年

研究型(research:2年

申请渠道

授课型硕士(Master coursework):不同专业对本科成绩、工作经验、英语水平的要求会有所不同,但总体上的申请难度和流程会比研究型的较简单。

研究型硕士(Master research):研究型硕士的申请对学术成绩的要求比较高,在本科阶段参与过相关的科研课题,发表过学术论文,或者具备工作经验的学生在申请时会比较有优势。

二.哪种学生适合申请研究型硕士?

适合申请研究型硕士的学生,通常具备清晰的学术志向与科研潜力。具体来说,这类学生往往在本科阶段已展现出对某一领域的深度探索欲——比如参与过导师的科研项目、独立发表过学术论文,或在课程作业中体现出超越常规的批判性分析能力。以悉尼大学为例,其Master of Philosophy(MPhil)项目明确要求申请者提交研究计划书,并需展示对目标领域的系统性思考,而非单纯罗列成绩。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型硕士并非“高不可攀”。许多成绩优异但科研经验有限的学生,也能通过精心准备的研究提案打动评审。例如,新南威尔士大学的MPhil in Commerce&Economics项目,就曾录取过本科绩点3.7但仅有半年科研助理经历的学生——关键在于其研究计划是否聚焦前沿课题,如气候变化对供应链的影响,或数字化营销中的消费者行为新模式。

三.转专业路径与注意事项

从授课型硕士转研究型硕士,通常需在完成第一学期学习后提出申请,且需满足以下核心条件:

学术表现优异:授课型硕士首学期成绩需达到Distinction(如75分以上),部分顶尖项目要求更高。

研究计划匹配:需提交与目标研究型项目方向高度契合的提案,例如从会计学转向环境经济学的申请者,提案需体现对碳定价机制或生态会计的深度思考。

导师支持:需提前联系目标导师,展示对其实验室或课题组的了解,如墨尔本大学工程学院要求申请者提供与导师的沟通记录。

时间规划:研究型硕士通常需2年完成,而授课型硕士多为1-1.5年,转专业后需注意学分转换规则,避免延长学习周期。

四.转专业后的学术生活变化

转入研究型硕士后,学生将面临从“被动接收知识”到“主动创造知识”的转变。例如,莫纳什大学的Master of Engineering Science(Research)项目,学生需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设计、数据采集与分析,并定期参与学术研讨会。这种转变对时间管理与自主学习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但也能为后续攻读博士奠定坚实基础。

总之,从授课型转向研究型硕士是可行的路径,但需提前规划、精准定位,并充分展现学术潜力与科研热情。这一转变不仅提升学历含金量,更可能为未来的学术生涯或高端就业打开新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