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海外留学生心理问题

发布时间:2013-10-6 文字大小:  打印:打印此文

       美国侨报网刊载旅英华人学者张四维的文章《压抑的象牙塔:海外留学生心理问题观察》,文章摘录如下:

  制造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谋杀惨案的中国博士生次某,因以残忍的割喉方式杀害同在该校就读的前女友,近日被以二级谋杀罪名正式起诉。中国留学生的心理状况又一次在海外华人群体中激起广泛讨论。

  中国留学生及学者因心理压力过大导致心态扭曲,从而引发暴力犯罪或自我伤害的例子可一直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末首批留学生。广为人知的即是发生在1991年万圣节的衣阿华大学天体物理系博士卢刚的杀人案。由于认为导师待己不公,卢刚枪杀系主任、导师、同事以及同系中国同学共四人后自杀。自此之后,涉及中国留学生尤其是中国留学生之间的暴力事件时有发生。

  这类暴力事件的诱因主要有二。其一为情感纠纷,如2004年肯塔基大学留学生张某杀女友弃尸后自杀案,2009年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朱某斩首女同学案等。其二为心理压力过大,如上述卢某杀人案,前复旦大学教授黄某杀上司后自杀案等。此类暴力案件,由于情节恶劣,影响巨大,令全社会震惊。而另一类心理因素相关案件,即自杀或自我伤害行为,由于缺乏爆炸式效果,常常被媒体忽视。仅2012年一年,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就有至少6起中国留学生自杀案件。自杀、暴力、以及车祸,已经成为海外中国学生、学者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因素。

  探究留学生心理问题的本质,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成因。

  一方面,留学生群体组成虽然复杂,但相对封闭。身边人群的同质化,学习研究境遇的相似性,加之难以融入当地社会,很容易使他们变得视野狭隘、思维僵化,无法释放自身压力及正确处理情感问题,从而萌生极端念头。这种封闭群体尤其表现于理工科研究生、博士生和博士后人群。相当一部分研究团队是由中国或华裔导师领导一群中国学生,有的导师对待学生态度简单粗暴;团队科研压力巨大,文化组成单调;一些成员还无工作的陪读家属带来的经济压力。

  另一方面,近年新兴的自费本科留学群体呈现低龄化趋势,客观上造就了一批涉世未深、心智不成熟且背负巨大经济压力的本科及硕士生群体。由于缺乏社会经验,这类“小留”往往很难摆正自己的社会地位,过分自负或自卑,难以承受打击,是高发的留学生自杀人群。

  人是社会性动物。留学生由于心理因素导致的悲剧,很大一部分可归结为社交活动的缺乏和心理干预的缺位。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固然需要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走出去”的勇气和意愿,自己打破社交僵局。另一方面也需要社会工作的主动干预。

  笔者认为:中国留学生由于天然的语言和心理障碍,不愿或不会求助于就读学校的心理干预机构,因此各校相对完善的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CSSA)以及驻当地使领馆文化教育处是否可以采取更加主动的态度,提供某种形式的公益性心理干预服务,力求将留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拆除这颗悬于留学生社群中的“定时炸弹”。

 

文章:“关注海外留学生心理问题”正文完
热点文章
在线咨询
 开始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