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与来华留学呈现巨大逆差

发布时间:2017-4-7 文字大小:  打印:打印此文

根据最新的教育部公布数据显示,截至到2015年年底,中国是全球第一大优质留学生输出国,而与之对应的来华留学人数仅排在第三位,留学生的输入与输出呈现出巨大逆差,是何原因导致呢?

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4.45万人,较2012年增长14.49万人,增幅为36.26%

2016年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43.25万人,较2012年增长15.96万人,增幅为58.48%

留学生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与全球高等教育强国比较,中国低廉的学费、较低的生活成本、政府不断加大的留学生奖学金制度、持续提高的高等教育水平,成为吸引来华留学生的主要因素。中国目前执行的留学生收费标准,是1997年修订的《关于调整自费来华留学生收费标准的通知》及附件《自费来华留学生收费标准》,以人民币计算,本科生学费一般每年为1.4万元~2.6万元,硕士生1.8万元~3万元,博士生2.2万元~3.4万元,大大低于欧美国家动辄高达几十万元人民币的学费,而且中国的生活成本明显低于欧美发达国家,这成为中国吸引来华留学生的主要优势之一。

近年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奖学金力度,到2015年年底,来华留学生获得政府奖学金的比例达到10.21%,地方政府和部分高校也开始设立各类奖学金来吸引留学生。中国政府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中国高等教育水平从整体上持续提高,虽然与欧美高等教育强国之间仍然存在显著性的差距,但是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相对的比较优势,这也成为吸引来华留学生的又一因素。

但是,来华留学生无论数量还是整体质量、生源结构、专业水平、学历结构等与中国出国留学生相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高等学校也存在一系列问题,直接妨碍留学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突出表现为:

与高度国际化的全球一流高校比较,中国高校品牌的辨识度普遍不高,高校国际化程度低,科技教育水平不及欧美等高等教育强国,未能在整体上奠定中国高校在全球高等教育市场上的突出地位,缺乏吸引全球一流人才来华留学的科技实力。

在教育理念方面,绝大部分高校未将来华留学生教育纳入高校发展的整体发展战略之中。高等教育整体质量与欧美高等教育强国比较,仍然存在显著差异。

师资队伍整体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高校课程结构未突出中国文化特色与优势,由于中国高校长期“跟跑”或“复制”欧美高校模式,其学术体系与学术建制均以欧美高校为蓝本,并未从整体上成系统地设立独立的有关中国文化与中国文明的课程体系,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文明的课程设置明显偏少。

高校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陈旧,中英双语教学以及英文教授的课程比重太低,留学生遇到的跨文化沟通与心理适应问题、学习上的诸多问题、合理的人生规划与就业指导等一系列问题缺乏专业化的机构提供专业化的指导。

推动来华留学生教育成为朝阳产业的路径

国家和高校如何致力于将中国高等教育打造成继英美之后的“全球高等教育第三极”,大规模吸引全球留学生尤其是优质人才来华留学,挖掘留学生教育“红利”,使其在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的框架下,成为提升综合国力的朝阳产业,是中国作为大国崛起需要重新审视的课题。

从国家层面来看,国家应将留学生教育置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框架之中,出台一系列留学生教育相关法规与相应的举措,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改革的同时,致力于推动构建一个多元、开放、包容、灵活、层次结构完善的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在全球高等教育体系中,逐步树立中国高校的整体国际地位与声誉。

一是从整体上设计一整套激励机制与制度保障体系,通过法律与财政机制设计,加速推进中国高校全面国际化。

二是修订相关高等教育法规,确保高校实质意义上的法人自主权,赋予各高校在留学生招生方面的自主权,以及学费与生活住宿费等方面的定价权,授予高校自主设置与留学生教育相关的专业与课程的相关职权。

三是由国家主导构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国际高等教育联盟体系,筹建系统化的区域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与评估体系,推动联盟体系内高等教育一体化,建立统一的学位互认、学分互认、学分转换、转学等一系列制度,方便联盟体系内各国留学生之间的流动,保障区域高等教育质量一体化。

四是研制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提高生源质量。

五是构建完善的社会服务机制与保障体系,为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居住、工作签证以及就业方面提供制度保障;重视留学生“人才红利”,给予优秀在华留学生“实习签证”和“工作签证”。

六是创新财政拨款支持方式,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制度由“统拨制”向“项目制”转变,重点推动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重点学科建设,引导高校根据各自定位与学术传统,集中资源建设各自优势学科,倒逼高校在提高高校整体学术水平的同时,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1] [2] 下一页

文章:“出国留学与来华留学呈现巨大逆差”正文完
热点文章
在线咨询
 开始搜索